>>您当前位置:首页 -> 党政 -> 图片头条
​【塞上江南写江南——“两山论”的宁夏实践】
轻舒诗卷填新赋
2025-08-25 09:40:21   
2025-08-25 09:40:21    来源:宁夏日报

  编者按

  把二十年的时间长度具象化,可以是贺兰山无序开采“疮痍”上新覆的片片青绿,可以是随泥沙逐年减少而不再浑浊的汤汤黄河,可以是沙尘一去不复返的朗朗碧空,以及各地越来越多“推窗见绿、开门即景”的悠悠美好。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多年来,我区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围绕打通“两山”转化通道展开种种实践探索,加快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创造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让绿水青山既“含绿”又“生金”。

  而今的宁夏,山水相融,草木葱茏。“两山”理念践行路径的拓宽和延伸,让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更加蓬勃,每一滴水更加清澈,每一个人更加幸福。美丽宁夏,未来可期。

  绿色筑基处处新景

曾经的低效盐碱地经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后,变成海产品淡水化养殖基地。

  8月12日,在石嘴山市惠农区燕子墩乡蛟龙口村的宁夏众淼渔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员郭福兰站在加州鲈鱼养殖池塘前撒饲料。这批去年8月投下的鱼苗,最近已陆续上市,除大武口区、平罗县等本地市场外,还会销往银川市等周边地区。

  这片曾经遍布盐碱的土地,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推进下,不仅土地盐碱度得以改善,当地生态环境随之逐年向好,燕子墩乡4个村集体合作社还和入驻企业展开合作,实现了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的双赢。

  除了9个加州鲈鱼养殖池塘,众淼渔农还有几栋南美白对虾养殖大棚。“南美白对虾养殖时间一般在3个月,这几个棚的虾预计8月底上市。”郭福兰说,南美白对虾亩产600多公斤,一个棚年产值20多万元。加州鲈鱼亩产约1000公斤,市场收购价每公斤40元到48元。今年以来,众淼渔农南美白对虾和加州鲈鱼的销售额已达100多万元。

  燕子墩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欧耀文告诉记者,众淼渔农所在的土地原本是非常低洼的盐碱地,无法发展常规种植业。几番考量后,借助我区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契机,将这类低洼盐碱地实现有效转化,发展海产品淡水化养殖。欧耀文介绍,现在4个村集体合作社分红每年保持在6万元到8万元。

  距离蛟龙口村约20公里的海燕村,村民杨生梅正带着几名新手收菠菜。相隔不远的大棚里,枝蔓上的部分青口蜜进入成熟期。

  “海燕村是个移民村。我们创新合作模式,引入山东水发集团发展设施农业。”欧耀文说,燕子墩乡将1400亩盐碱地申请地类调整打造海燕村现代设施产业园区,由山东水发集团运营,并教授当地村民学会青口蜜等蔬菜种植和管护技术。

  “自2019年至今,全区涌现的燕子墩乡等4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典型示范案例均已纳入2024年全区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推广实施,其中燕子墩乡还入选了今年自然资源部发布的第三批17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典型案例。”宁夏国土整治修复中心综合计划科科长杜亮亮介绍。

  “我们一直将呵护好‘一河三山’作为谋划改革发展的基准线,推动‘三山’自然生态本底逐步恢复,实现了由末端治理向全链条管理的转变。”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处处长白建军说,在印发实施自治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后,我区全面建成“1+5+15”的区市县三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体系,统筹推进生态空间系统修复。

  宁夏生态资源本底状况调查报告结果显示,全区生态系统状况持续向好,相比2019年,森林生态资源面积增加53.69万亩,沙漠和荒漠生态资源面积分别减少10.71万亩和6.76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21年的9.89%提高到2023年的11.35%。(记者 张唯 祁国昌 文/图)

  山水共融“青绿”蕴美

狭长的翡翠湖如同镶嵌在大磴沟区域的一面镜子,吸引各地游客前来一探究竟。

  8月6日,石嘴山市大武口区石炭井街道大磴沟生态修复治理区,贺兰山连绵起伏的褶皱间,星星点点的绿令人眼前一亮。

  这两年从区内外游客视频及照片中走红的翡翠湖,当天又迎来了几拨游客。

  大磴沟区域曾是当地重要的煤炭开采区域之一,长达50多年的无序开采让生态环境愈发脆弱,矿山地质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生态多样性急剧下降,水土流失情况加剧,地质灾害也时有发生。

  2017年,我区打响贺兰山清理整治攻坚战和保护修复持久战,修复受损区域40余万亩、完成治理点214个,关闭退出煤矿28家、非煤矿山61家、涉煤企业582家,退出煤炭产能约2000万吨。

  8年过去,贺兰山的历史遗留生态损伤正一步步愈合。大磴沟生态修复治理区是贺兰山“受伤最重”的地方,如今甘泥沟、炭梁坡、探宝沟、驴子沟、东沟等8处治理区早已看不出当时的模样,目之所及是漫山遍野的绿。

  “大磴沟片区森林覆盖率和植被盖度提升很大,人类活动点的减少也让这里的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石嘴山市自然资源局二级调研员刘红霞说,当地的岩羊数量已从以前的5000只增长到现在的4万多只。监测数据显示,在这些岩羊群体里,至少存在着5个家族。

  在翡翠湖旁,还有一处黑乎乎的山壁,诉说着山体曾经受过的伤。“这是我们特意留下的‘贺兰山生态破坏警示教育点’,希望用这片黑色煤山的旧貌来警醒世人,生态环境何其重要。”刘红霞说。

  2020年11月,我区批复了贺兰山、六盘山、罗山生态保护修复专项规划,并通过积极争取,将贺兰山生态保护修复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和《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层层递进的方式推进贺兰山一体化保护治理。

  宁夏国土整治修复中心调查评价科副科长左健扬是贺兰山伤愈的见证者之一。“像之前石炭井遗留的一些工矿遗址,当地都在尝试从最初的环境整治到如今文旅产业的转型。”左健扬说,石炭井文旅影视小镇的兴起、“石炭井号”绿皮小火车的走红、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的厚积薄发、浮潜等极限运动的引入等,都是当地在恢复贺兰山生态环境的同时,借助城市转型发展吸引更多游客实地感受复绿、重生贺兰山的生动注脚。(记者 张唯 祁国昌 文/图)

  向“绿”挖潜勘拓新篇

惠参1井周边的大部分土地,在连日的雨水后绿了起来。

  8月15日,位于盐池县惠安堡镇的四股泉地区煤层气资源调查项目惠参3井所在地,一座高大的煤层气钻井正进行钻探作业。按照目前进度,惠参3井将于8月底结束钻探工作,随后转入测井、压裂等下一阶段工作。

  四股泉地区煤层气资源调查项目占地243平方公里,是2025年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部署项目之一。

  因为南邻宁夏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接宁夏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项目早在立项时便特意避开了生态红线区域。而负责项目具体实施的宁夏国土资源调查监测院也在后续作业过程中,将绿色勘查要求细化到每个环节。

  “我们在前期踏勘时,采用的是卫星遥感技术与重点区域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项目技术负责人马海源介绍,相较于地质队员依靠传统地质调查的方式,这样可以大幅缩短调查周期,为项目设计、施工赢得宝贵时间。

  作为钻探阶段“主角”的煤层气钻井,也“藏”有不少绿色的细节。马海源说,项目采用了更先进的电动变频钻机,不仅使电力转化效能更高,降低噪声污染,还实现了零尾气排放。自动化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也在降低人力成本和劳动强度的同时,尽可能减少人为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现场还有一个细节:记者没看到以往钻探时用来储存大量泥浆的泥浆坑。抽出的泥浆都会通过管路输送给另一侧的压滤设备,进行半封闭系统处理。“泥浆全程在密闭管路和滤板间运行,再由压滤设备通过高压过滤转为干泥饼和滤液。”马海源说,性质稳定的干泥饼可根据成分进行资源化利用。

  地质勘查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产业链的源头。自2020年至今,我区先后实施63个不同类别地质找矿项目,经组织专家现场验收均达到绿色勘查要求,多个项目还入选国家级、自治区级绿色勘查示范项目名录。

  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地质勘查管理处处长李浩源介绍,近年来,我区制订并发布《宁夏绿色勘查技术规程》、修订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地质勘查基金管理办法》《关于全面推进矿产资源绿色勘查的通知》等地方标准和文件,形成“勘查前评估—勘查中监管—勘查后修复”全流程标准。同时积极推广的无人机航测、三维地质建模等绿色勘查技术,也实现了勘查效率大幅提升,缩短工作周期,减少了传统地质勘查工程对地表环境的扰动。(记者 张唯 文/图)

  矿山披绿向新而动

枣泉煤矿厂区内,道路纵横交错,生产区、生活区井然有序,道路两边绿树成荫。(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8月15日,驱车在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有限责任公司枣泉煤矿厂区,道路纵横交错,生产区、生活区井然有序,两侧成荫的绿树接连映入眼帘,仿佛穿行到了一座街边公园。只有不时会车的大型货车和耳畔偶尔传来的火车鸣笛,才会让人意识到,此刻身在一座煤矿之中。

  近年来,我区在寻求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之间“平衡点”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枣泉煤矿作为运行快20年的老牌煤矿,也在不断摸索中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绿色答案。

  在今年3月自治区自然资源厅、生态环境厅联合公布的新一批自治区级绿色矿山名录中,枣泉煤矿赫然在列。2021年,枣泉煤矿在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委托宁夏国土资源调查监测院编写《枣泉煤矿绿色矿山建设实施方案》,逐步进行绿色矿山建设。

  “我们每年都会对矿区地质、生态、水文等多方面进行详细勘查,再以此为依据制定涵盖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生态修复等全方位的绿色矿山建设年度规划,明确建设目标和建设工程。”枣泉煤矿信息技术中心主任杨伟说。

  这座煤矿的“绿”体现在方方面面。矿区环境整洁优美,生产生活生态三区布局合理,配套设施齐全,各类标志标牌应标尽标,设备、物资码放规范有序。

  主管技术员宋朝英亲身经历了矿井下的诸多变化。“我们现在采用中央斜井单水平上下山开拓方式,合理的开采规模和开采顺序正是为了避免过度开采和资源浪费。”他告诉记者,目前矿井内采煤、掘进全部实现机械化,运煤线也实现了全过程封闭,达到二类矿井中级智能化建设标准。

  “我们后续会加快研发和应用更加先进的绿色开采技术和环保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杨伟说。

  近年来,我区严格新建矿山准入条件,加快生产矿山升级改造,出台涵盖煤矿、砂石土矿、水泥灰岩矿和非金属矿山在内的4类绿色矿山建设地方标准,强化动态监管和督导检查,常态化组织矿产资源领域专家包矿指导,确保绿色矿山建设进度稳步推进。

  自治区自然资源厅矿产资源保护监督处处长魏明表示,将严格落实绿色矿山建设年度计划管理,锚定“2028年年底,90%大型矿山、80%中型矿山、100%小型矿山建成绿色矿山”的目标,稳步推进建设工作。同时持续强化绿色矿山名录动态管理,对已建成的绿色矿山每年按照不低于20%的比例进行“回头看”检查,统一开展全区绿色矿山技术评估和指导,持续提升建设质量。(记者 张唯)

【编辑】:王雪玲
【责任编辑】:王雪玲